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距离高考20天,泉州七中各科教研组长献锦囊(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⑵“影响”分析:要坚持“由近及远”原则,先重点分析对本领域影响,再到其它领域;由对最近时空影响到深远影响;有的还要“辩证分析”,即兼顾“积极

⑵“影响”分析:要坚持“由近及远”原则,先重点分析对本领域影响,再到其它领域;由对最近时空影响到深远影响;有的还要“辩证分析”,即兼顾“积极”、“消极”两个方面。

三、开放型论证题(42题)答题基本模式

1.提取或提出问题:按命题要求可分为:

⑴提取材料的信息(1条或多条),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⑵提取材料的观点(1个或多个)

⑶提出自己的观点。

2.论证说明或评述:按命题要求可分为:

⑴评述历史现象:包括“叙述”和“评价”两部分。“述”主要是简单叙述其过程或内容;“评”要兼顾辩证、历史的评价。

⑵论证说明观点:先列举相关史实(实证),再对史实进行说明(解释);通常要列举多项史实,多角度(方面、领域)说明或论证。

3.总结:观点论证问题,有的最后还要得出本质性或规律性的认识。“总结”与“论题”相呼应,是对“论题”的深化阐释。

人物名片:肖卿贤,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泉州市第七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泉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泉州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核心指导组成员;泉州市鲤城区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

从教35年,担任近18届高中班教学工作。参加福建省《考试说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等新课程改革重要纲要编写;参加《三维设计》、《世纪金榜》等多种全国性高三总复习教辅编写工作;出版两部历史学科学术专著;独立编写高考历史复习校本课程《读与考》,被省内外许多学校采用,获得中学历史教学同行广泛好评。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数十篇,先后在全国及省级重要的教学报刊、网站上发表,或在省、市历史学科会上交流。先后开设过全国、省、市级历史学科学术讲座数十场次;连续多年参加全国、省、市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数十次重大标准化考试命题;近几年命制的题目多次命中全国高考试题,获得广泛认可。

地理

跨越地理分水岭,提升高考文综成绩

20天会有多少奇迹即将发生?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高考未成定势,把握好最后的冲刺,做好知识梳理,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势必能提高地理学科的成绩。

一.构建“脑图”,准确定位。

二.回归课本,心中要有“大格局”

高考文综试卷试题量少,分值大,涵盖的知识点少,要求的能力高,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复习时要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重构主干知识体系,把整体性、时空性、人地相关性贯穿在地理思维过程的始终,依据《课标》,全面复习,不留缺漏,更不可押宝、猜题。

1.借助地理要素或地理区域,重构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回归课本,不仅仅是回顾课本内容和原来的课堂笔记,还要整理、分析曾经做过、考过的试题,借助思维导图的模式,自己动手整理,把知识简化,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思维和答题模式后,再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部门而异”的原则,分析实际的问题。可以围绕地理思维主线展开复习:它(地理事象)在哪里(地理位置、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它是什么样子的(地理特征)?它为什么在那里(产生原因)?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与不利)?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归纳推理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规律,把区域及其地理事象的“地”和“理”有机整合,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还要注意地理区域差异,以区域地理事实作为具体分析的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zonghexinwen/2020/1109/496.html



上一篇:第2486季【狗尾草专栏】成长,“朝花”中最美的
下一篇:《木兰诗》中互文修辞对刻划人物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