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调查显示,就鲁迅作品的体裁而言,在散文、杂文和小说中,学生们最喜欢的是小说。“其中初中:52.99%,高中:56.14%,均超过了50%。”①小说是为鲁迅赢得文坛最初声誉和最终走向

有调查显示,就鲁迅作品的体裁而言,在散文、杂文和小说中,学生们最喜欢的是小说。“其中初中:52.99%,高中:56.14%,均超过了50%。”①小说是为鲁迅赢得文坛最初声誉和最终走向世界的一种体裁,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写于1918-1922年,共选入小说14篇(后为13篇,1930年版鲁迅删去《不周山》),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后,作者生前共印行22次。13年时间差不多每年重印2次,并很快有了法译本、英译本,后来又有了捷克译本等各种海外版本,还出版了《呐喊》评论专集。受欢迎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作者本人,鲁迅在1926年所写的《〈阿Q正传〉的成因》中坦率地表白了他的吃惊,“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连料也没有料。”②文革后,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选自《呐喊》的小说达7篇之多,超过了《呐喊》总篇目的半数,现行人教版去掉了《一件小事》、《狂人日记》,还保留了《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5篇。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小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美学倾向,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整体把握鲁迅小说的精神内核。

那么鲁迅的作品的美学取向如何呢?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又因为什么而选中它?它又有什么总体倾向呢?《故乡》是鲁迅的作品中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一部,尤其在日本和法国,我们试从比较中国与日本对鲁迅的重要作品《故乡》的教学分析之。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有《故乡》。对它的解读吸纳了世纪之交语文大讨论中的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参照了它在国外教授的情况,如《故乡》的阅读提示是:“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而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理想的‘故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在朦胧中,寻求未来的希望。”③这吸纳了王富仁教授在重新解读《故乡》时提出的“三个故乡说”和日本中学教授《故乡》重视培养“生活态度”的经验。从“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出发,引发学生对“理想中的故乡”的想象和希望。《故乡》在课后的“研讨和练习”关注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与人生,思考对待生活的态度,围绕对新生活的希望,突出作品积极乐观的一面。

我们选取日本在1980年代对《故乡》的教学安排进行对比分析。日本当时的学制也是“六、三、三、四”制。④语文教科书把《故乡》放在高中三年级下期(第十单元在历史中生活),这个总共18课时的教学单元,由一篇小说和一次作文组成。其中鲁迅的小说《故乡》安排阅读指导7课时,中学时代最后的一次作文《我的成长》写作指导7课时。与中国对《故乡》的教学安排相比,日本对《故乡》的处理有两个特点:第一,更重视《故乡》的理解难度,我们安排在初三上册,他们安排在高三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并在阅读指导上一再强调,“这篇小说,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篇小说是面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写的”。第二,对作品的意义挖掘更全面。在阅读指导和教学参考中加强了对鲁迅精神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绝望和希望——的认识引导。“理解‘我’的绝望和希望”,“特别要抓住,在生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两个人的友谊”,“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我’的所谓希望,‘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和闰土不同的只是他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深刻领会小说中‘我’从绝望的状态中,看出理想和希望的生活态度及其思想方法”,“希望从对小说的深入钻研体味中解脱出来,注重当前的社会现实”。⑤这些阅读指导对小说的意义挖掘较深,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熟悉鲁迅的读者会发现,鲁迅自觉担负民族思想启蒙重任,他的文化立场是典型的精英立场,对当时的主流的欺瞒文化和媚众的恶俗文化持清醒的批判态度,黑暗的现实常常令站在高处的他陷于痛苦之中,绝望是他小说的主要底色之一;而对社会的责任则使他对生活持坚定的入世态度,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绝望的心底生出一线希望,尽管这希望有些茫远。应该说日本《故乡》的教学参考较为全面地诠释出了鲁迅的基本思想。

我们把《故乡》放在初中,可能是更多地考虑了选材和形式方面的特点,如作者对充满童趣和梦幻色彩的少年生活的描绘;与鲁迅其他作品相比,相对感性和抒情的语言形式等。因为放在初中,目前对《故乡》的解读,回避了鲁迅在作品中展现出的绝望的一面,它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心理,有一定的心理理论依据。但由此导致对鲁迅作品的不完全解读却有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的是一个坚定的鲁迅,不符合客观实际;二是随着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会通过其他信息渠道了解到真实而全面的鲁迅,对课堂生成的价值会产生质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故乡》多次被选入课本,一直放在初中,且一般都放在初二上学期,相对的解读也比较简单,主要用社会分析特别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探讨故乡变化的社会根源,突出鲁迅对旧生活的憎恨和对新生活必将到来的信心。新课改后,《故乡》被调整到了初三上期,这应该是考虑到了这篇小说的难度,它不是专门写给少年看的伟人的童年回忆,而是专门写给知识分子看的,目的是引起个体对现实人生道路和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其主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正反映了鲁迅式的思想矛盾。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再往后挪一挪,移至高中呢?这涉及到一个教学梯度问题。我们以前对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的安排梯度研究较少,现在应该加以重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则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⑥我们认为如果对《故乡》做了这样的挪移就可以避免前面的遮蔽性解读了。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103/488.html



上一篇: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师职业竞争力之间关
下一篇:一封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