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2)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综观中学语文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我们在解读鲁迅小说时在处理下列两组关系上存在偏差。 理性与非理性。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科学与民主”为口号

综观中学语文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我们在解读鲁迅小说时在处理下列两组关系上存在偏差。

理性与非理性。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科学与民主”为口号的理性主义精神在当代美学中的主流地位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以往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的一种偏差:以为理性是美的,非理性是丑的;为社会的黑暗而呐喊是正当的,值得肯定的,为内心的矛盾而彷徨是多余的,应该否定的,尤其带着中国“思想界的启蒙者”“先驱”“战士”“精神领袖”等桂冠的鲁迅,他的内心应该永远是坚定而充满希望的,如同匕首和投枪,不可能也不允许有些许的迟疑和动摇,更不用说挣扎和绝望了。而实际上这位战士内心对他爱得深沉的这片土地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里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⑦在鲁迅的作品里,理性与非理性的情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时候,他们是那样交错纠缠在一起,使我们很难区分,从而体验到一种难言的复杂。“绝望”“虚妄”“荒诞”“死亡”等是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武器的现代主义文艺的惯用主题和抒发感情的依托,鲁迅对此的思考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与西方最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家相比亦相当出色。以对“绝望”和“死亡”的探讨为例,人生,希望还是绝望?鲁迅对两者抱同样的一种虚无态度,他在《野草》中《希望》这篇短文里,两次引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后来又在《〈自选集〉自序》再次引用。⑧而希望是什么呢?鲁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中的诗句:“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⑨在鲁迅的思想里,绝望和希望似乎同在,而似乎又同无,都有点虚妄。较之对精神绝望的探讨,鲁迅对“死亡”的思考更显示了他对人类终极情感的极大兴趣,在鲁迅的眼里,哈姆雷特的困境依然存在,“Tobeornottobe,thisis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鲁迅在《立论》中的“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极具人类寓言性:从人一出生开始,死就如影相随;《过客》则表达了由此而来的人生悲剧:“过客”不停地向前冲,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困苦,而等待他的目的地是坟;他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更明确的表达了这一观点:“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鲁迅在写《过客》后不久给许广平的信中更进一步地表明,只有死,才是对生的烦难的彻底解救,“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了,这意思也在《过客》里说过。”⑩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不经意的甚至于是无意识的关注,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经意间展示了孔乙己的死后意义的寥寥。人生是一场悖论,意义归于荒诞。鲁迅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关注既来源于中西文化中对生命的探讨的经验,也得益于他自身的理性思考的深度,两者的结合使得他的作品在对人类的终极情感的观照中显示出更高层次的博大和悲悯。“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武器的个人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11]鲁迅在创作《呐喊》时,其思想基础是深受国外影响的个人主义。由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鲁迅作品对个体的精神成长中非理性因素的深切关怀。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高中语文2001版有了一个可喜的变化,教师的参考用书注意吸收了近年的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对阿Q形象的解读,补充的有关鉴赏资料比较详细,差不多把各种时期人们对阿Q的评析中有代表性的观点集中作了介绍,既注意了形象的共时性意义,也注意了它的历时性意义。

具象与抽象。鲁迅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叙事表征和现代主义的深层精神内核。我们说鲁迅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一个神话,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前面我们讲到了选入的数量之多和时间之长。另一方面,从语言教学的价值来讲,鲁迅的作品在语言的典范性方面不如老舍、茅盾、叶圣陶,但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旨归的语文学科却可以注重一点而不计其余。那么是鲁迅作品的哪一点具有突出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除了作品在精神力量上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那就是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中西方的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鲁迅的小说深受外国作家的影响,夏目漱石、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曾给过鲁迅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鲁迅把国外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与中国小说的特点和受众的阅读习惯结合了起来,这种内化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我们不但看不出它的糅合痕迹,而且,从单方面来看,无论从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来衡量,他都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在现实主义方面,他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抒情,不但揭示了社会的痼疾之深,而且也画出了人的灵魂之深。对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较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擅长于对人物作“灵魂的拷问”,陀氏曾说:“人称我为心理学家(Psychologist)。这不得当。我但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即我是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的。”鲁迅在《〈穷人〉小引》中对此大加赞赏,“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底变化。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12]鲁迅也正是这样一个“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以至于鲁迅的小说所蕴含的现代主义精神内核长期以来被它的现实主义的光芒遮蔽了,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元素近年来不断被人挖掘,并且这些新的理论成果被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如从人类学角度对“阿Q精神(性格)”进行解读,阿Q显示了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绝望等新观点,作为“鉴赏示例”被引进到中学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鲁迅的小说不但大多数在内容上具有现代主义特质,探讨了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而且在形式上也极具寓言性。如他的小说主人公符号化的色彩较浓厚,大多数没有什么正式的姓名,阿Q一辈子别人连个姓都不肯给他,孔乙己的名字是别人随意从儿童的“描红纸”上取的绰号,祥林嫂也不过是别人口中习惯了的一个称呼。夏家和华家人有姓名,但在整体意义上却是一个象征符号。人物性格发展层次也不分明,就连人物生活的环境也是符号化的,就像张艺谋电影里的环境,朝代、地域等随意勾勒,不重真切细节。“鲁迅小说中人物,大多具有比较抽象化、类型化的倾向。”“鲁迅笔下的未庄世界和鲁镇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抽象化、寓言化的世界。”[13]这样的洞见新颖,仔细推敲又的确中肯。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103/488.html



上一篇: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师职业竞争力之间关
下一篇:一封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