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学生唐诗三百首课外诵读调查及诵读方法探究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较常使用的古诗文课外诵读选本,它兼收并包,诸体皆备,同时具有浅白通俗与思想深刻的特点。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课外古诗文诵读情况,《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较常使用的古诗文课外诵读选本,它兼收并包,诸体皆备,同时具有浅白通俗与思想深刻的特点。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课外古诗文诵读情况,《唐诗三百首》是较为理想的载体。南京师范大学课外诵读研究小组对南京市S中学33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发现高中课外诵读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策。S中学有着诵读《唐诗三百首》的传统。

一、课外古诗文诵读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小组向S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发放了330份自编问卷,收回330份。通过对收集据的分析,整理出学生的意见如下:

要求讲解142人。学生反映老师缺乏讲解、背景介绍、理解和意境体会,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学生不知其意的背诵也对于古文功底、文化素养的积累没有好处。古诗文欣赏是融合了字句、意境、作者际遇、时代背景的有机整体。

期待形式多样化226人。学生期待学校举行诵读会、赛诗会等形式,让诵读变得不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大家共同的盛会。

希望以培养兴趣为主120人。学生期待学校不要强制背诵,不以考试形式出现,而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赏析为主,用审美的目光去体会诗。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背诗。

希望精简篇目224人。学生反映诵读课业太过繁重,学生期待有选择地背诵有“更有价值”的名篇。应有“精读”和“泛读”之分。

二、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

1.与课堂相通,节省讲解时间

挑选与课堂内容相通的诗布置诵读。课文和诗有题材、手法、意境的共通之处即可,无需主旨相同。对课堂的教学有复习、巩固作用,让课外诗文与课堂联系,学生在课内外受到整体的熏陶。《唐诗三百首》选本可以选用有插图与名家集解的选本,更有助于诗歌的解读。

2.诵读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体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组成诗社、配乐朗读小组。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诵读,活跃气氛并加强教学效果。高中的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让学生的课外诵读由观念中的“学习时间”转变为“消遣时间”,在休闲、谐趣间掌握知识,轻松愉悦地诵读学习。

3.课外诵读可作为部分课后作业,减少学生负担

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如果布置完全与课堂内容不想干的背诵任务,那么,课外诵读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但如若诵读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可以让其变成作业的一部分而代替功能相同的其他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达到“精简篇目”的效果

事实上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部分古诗都是经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名篇,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要求逐篇背诵给学生带来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贴合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提升诵读的“价值感”

三、课外诵读与课堂的结合方法探究

根据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研究小组以案例形式呈现解决方案。选取《苏教版语文必修一(2014年秋季版)》的“向青春举杯”单元进行分析。

1.《沁园春·长沙》(2课时)

课文主旨:少年伟人的革命热情,主宰沉浮的气魄与理想。

教学目标:①掌握生字与字音;②学会赏析本词的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③体会诗人的革命理想,引导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配合诵读:《渡荆门送别》《望岳》。

选择理由:《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少年时期与友人在荆门分别所做。全诗不述愁苦反映诗人倜傥不群。诗人的豪情壮志、乐观旷达,与课文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豪情壮志充溢于胸的名作。李、杜两位伟大诗人的青年壮志可以与课文中的青年理想相互呼应,有助于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2.《相信未来》(1课时)

课文主旨:在逆境中,好好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教学目标:①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②把握诗歌中代表性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③培养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配合诵读:《行路难》。

选择理由:《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一时间茫然失路。然而乐观旷达的胸襟使他积极用世、克服困难,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与《相信未来》有着奇妙的共鸣。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1/0501/659.html



上一篇:解读乡土民俗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意象分析和意境再现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