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意象分析和意境再现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古典诗词(以下简称为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特殊规律构成的产物。它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精练,节奏美、音韵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学生的长

中华古典诗词(以下简称为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特殊规律构成的产物。它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精练,节奏美、音韵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应该给予诗歌教学这部分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是最紧要的。而如何能唤起学生热爱诗歌的兴趣呢?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则是让学生对诗歌浓厚兴趣的关键:

一、以“意象分析”诗人情感寄寓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而象则是意的寄托物。因此在要求学生阅读时应首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并对其进行“意象分析”,而后获得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这也正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步骤之一。

1.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意象所代表的涵义

在古代诗歌中,大部分意象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基本上都已固定。但是作为教师,并不能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一堂课要讲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间有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诗歌中有意象“柳”的诗句以及思考为何用“柳”这个意象等问题,有的同学会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诗歌引用“柳”的共同之处,以便理解和分析诗歌主题,以后遇到相同或类似的诗歌,学生就可以据此来分析诗歌了。

2.培养学生挖掘诗歌“象外之象”的能力

所谓“象外之象”,是唐代文学理论家司空图在其著作《诗品》中首次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也即通过想象和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笔者认为,挖掘诗歌“象外之象”的方法可以普遍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一个月亮,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在宋代词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虽横亘千年,却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意境再现”诗歌“真”情境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依据诗中典故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一文中指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1]

理解一首诗歌,“知人论世”是前提,不知其人,就很难抓住诗歌的精髓。另外许多古典诗歌里还常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暗含着“项羽乌江自刎”这个典故。教师在这类诗歌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与意图,进而才能真正把握整个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依据情景关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教师在面对这类诗歌时,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就变得尤为重要,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要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抓住“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接着教师在悠扬的配乐声中声情并茂的吟诵全诗;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感情。当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时,意境美就体现得更形象具体,学生也从意境感知中得到了审美享受。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依据事理关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意境是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诗意空间,是在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诗人们有时寓理于事,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并在后人的解读中上升为人生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借事说理,把自己已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面对这类诗歌,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1/0501/660.html



上一篇:中学生唐诗三百首课外诵读调查及诵读方法探究
下一篇:浅谈古代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