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加强课程对接打造教育共同体怀化学院文艺学与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活动的

《文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等方面[1]。除此以外,《文学概论》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提倡的“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一致的。由于《文学概论》被认为是学习文学史和其他文学理论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二期就开设了。事实上,作为一门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文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念性,这让刚进大学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其学习《文学概论》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文学概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中文系,有一个文学欣赏习惯的转变和审美趣味的培育的问题;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们,低年级学生接受思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知识的准备和思维方式转换上的准备”[2]1。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概论》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已做了很大的改革,但效果甚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主体。新时代的《文学概论》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我们认为,《文学概论》改革只有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按照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才会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要认识学生主体,就离不开对学生入学前的基础教育的认识;《文学概论》只有与中学语文课程进行对接,才能扭转教学被动的局面,走出困境。

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文学理论教师很少把中学语文作为自己研究甚至关注的对象,对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如火如荼的教研教改,高校教师是相当生疏的。《文学概论》教学由于忽视了学生主体“先在”的接受视野,因此在文学理论教材中所举的教学案例,虽然教师能够理解,但学生对之却一脸茫然,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些作品。要解决好《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关键在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构建《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育共同体观念意识:一是基于现代教育观,将大学文学教育与基础语文教育作为整体系统来把握;二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在象牙塔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基础教育人才,而且还要着眼于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及其继续教育,将校内校外、职前职后、在读在职教育统一起来,全程关注追踪教师人才培养、提高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构建全程人才教育体系;三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教育主要依托教育类课程(教育学、课程教学论等)的局面,充分发挥文学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师范教育特色优势,构建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凸显师范教育的特色优势。

当前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不断调整和基础教育新课标的变化为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构建“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例如,怀化学院近些年就把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学校定位,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也相应地提出了有关科研服务地方的口号,人才培养上提出了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了适应学校办学目标的调整,2014年,我们申报了“大语文视域中文艺学与中学语文的对接研究”的课题。面对地方高校办学的这些改革,基础教育有没有对接的必要和可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毕竟还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在当前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师还有多大的教改动力?语文教改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不管中学语文教师愿不愿意,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的规定:“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017年版《课标》还特别强调:“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共建意识,树立动态的资源观念……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3]52这说明,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还想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也必须不断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汲取新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对《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对接研究,不仅是地方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学语文教学顺应2017年版《课标》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1/0501/657.html



上一篇:毛泽东和一位中学教师的长期交往
下一篇:解读乡土民俗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