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高校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对接模式(3)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分

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教师,通过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对接模式,可以把比较文学的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理论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其独特的学术视阈,多元的文化视野,以及跨学科之间整合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王向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葛桂录.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3).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科内容,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特征,以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中国学派倡导的变异研究突破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打破了西方同质文化研究为主导的局面,进一步将东方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研究视域之中,开启了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证、互补、互识,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同时也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非凡的生机与活力。一、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国内迅速发展,各级各类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很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继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但是,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受到地域、经济和文化不同的制约,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比较文学教学中还存在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教学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怎样学习比较文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讲授,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课主要应该向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理论常识和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在本科阶段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和基本理论;也有学者认为本科生只需掌握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不应过早地从事具体的研究,正如王向远教授认为“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课不应该主要传授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应该是把中外文学知识的系统化、贯通化、整合化作为主要宗旨和目的。而现有的以讲授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比较文学概论的课程体系,很难实现这一目的”[1](P1)。固然,学者们主要从比较文学理论、方法等方面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应该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比较文学国际性的视野和跨越性的特征进行比较文学的教学,不能人云亦云。目前,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经济等差异的影响,使西部地区的高校比较文学教学在师资队伍、教学经验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首先,在职业规划方面,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都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大多数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尤其倾向于从事特岗教师,这种情况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有很大的区别。综合性高校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倾向于考取研究生,从事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或者在相关领域就业。因此,西部地方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更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一些比较文学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而是在讲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培养学生自觉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宏大的学术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的岗位。其次,比较文学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学科诞生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但是,它在国内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而且也产生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而目前在高校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原来从事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教师,或者是外国语学院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他们大多没有系统的比较文学教育背景,只是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讲解或者进行具体的外语翻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较文学与文学作品相脱节的问题,而不能真正将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质落实到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另一方面,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有些学校对比较文学的教学重视度不够,只是作为选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时量少,而且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习热情不高。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最后,在比较文学教材选取方面,国内关于比较文学的教材种类很多,既有针对本科生的,也有针对硕士生的,有些教材本科生和硕士生区别不大,而这些教材编写者不乏著名的比较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多数教材都重理论方法而轻实践教学,尤其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关系不大,也没有专门适用于师范类院校的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虽然对理论和方法都如数家珍,但是在理论的具体运用方面却不尽人意,不会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的文学研究。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比较文学的课堂上结合中学语文外国文学开展教学活动。二、高校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对接模式的可行性(一)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现象,全球化最早出现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已日益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同时,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新课改后中学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正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2](P2)新课改强调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杨乃乔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compression)和地域联接。人们最直接的感触,是好像生活在一个空间越来越狭小、联系越来越紧密的麦克卢汉(Mashall McLuhan)所谓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3](P1)全球化时代不仅拉近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文化和语言,也为世界各民族人们相互了解、沟通、交流提供了契机,这也正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介为青少年学生开启了一条了解的途径。作为新生代的青少年学生对外界一切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文学、历史、科技等知识。而互联网恰好为青少年学生探索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他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交流,这一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而这也对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教学面临升学压力,尤其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学校都会选派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而他们中大多数年龄偏向于中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比较文学,对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较模糊,更不懂得如何正确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开展教学,大多只是按照自己的实践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既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文性,也没有新知识、新理念的融入,只为教学而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违背了中学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而且也限制了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视野。(二)比较文学跨越性的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4](P2)新课标提出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而这也正好符合比较文学跨越性的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可以被归结为一个最基本的核心——跨越性。它涵盖了所谓的开放性或边缘性等特点,又简洁明晰地表明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从该学科的发展实践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跨越性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体来说,跨越单一的文学体系却是比较文学的核心。”[5](P11)这也正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特点,因而比较文学跨越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跨文明、跨国家和跨学科研究三个方面。在当下全球化大背景下,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比较文学理论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在高校比较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以及崛起的中国学派的“变异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影响研究”的定义、类型和研究方法,而且还要运用具体影响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影响研究的理论方法分析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金色花》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诗作,作者用“金色花”比喻天真烂漫的儿童,全诗贯穿着母子之间的深情。无独有偶,冰心的《荷叶·母亲》也是赞美母爱的诗作。这两首诗都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母亲与儿女的自然亲情。中学教师在讲述这两首诗时很多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堂讲授。先分别讲述作者的写作背景、重点的字词、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后总结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讲述固然没有错,但是,由于缺乏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导致两首诗歌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两首散文诗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美了母亲与儿女之间的自然亲情。表面看起来这两首诗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使得知识之间不能成为一种体系。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没有比较文学教学的背景,即使有些老师接触过比较文学,但也对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而只是采取一种封闭保守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打破自己已封闭保守的观念模子,引进另一个参照系,促使自身反省进步,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事情。这些都可以从不断发展中的比较文学学科获得有益启示。推而言之,比较文学的精神、观念、视野和方法对整个语文教学改革也会有促进作用。”[6]实质上,这两首散文诗编者在选用时可谓匠心独运。因为冰心的创作是在泰戈尔的影响下完成的,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一些典雅明丽的自由体小诗。冰心也曾说自己在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主要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冰心受到泰戈尔入世哲学的影响,泰戈尔强烈的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对大自然的爱贯穿于他作品的始终。冰心后期对泰戈尔的爱创造世界和女性爱的思想加以改造,并由此建立了她的母爱思想。因此,在高校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运用具体的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作品,根据其学科独特的整合性、跨越性的特征把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始终,以此来培养青年学生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使他们更好地胜任未来教师职业。另一方面,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于中学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多元文化的视野,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内在的知识潜能,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教师,通过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对接模式,可以把比较文学的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理论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其独特的学术视阈,多元的文化视野,以及跨学科之间整合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王向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葛桂录.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3).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020/468.html



上一篇:字源: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素养的重要资源<sup>*<
下一篇:一个简单的调查和一个新诗教育的案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