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偏误及用法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动态助词本身的实际意义并不复杂,例如“着”一般表示进行,“了”一般表示完成,“过”一般表示经验。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动态助词本身的实际意义并不复杂,例如“着”一般表示进行,“了”一般表示完成,“过”一般表示经验。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通过检索张邱林教授主持建设的《中学生书面表达偏误语料库》(该语料库目前有8536条语料),笔者发现仅动态助词偏误就有127条。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动态助词的偏误进行分析,力图使学术研究更好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通过调查检索我们发现,中学生能大致掌握常见动态助词的基本用法,但是由于动态助词本身词汇意义比较虚化,语法意义比较复杂,因而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常见动态助词的细微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动态助词的混用现象,混用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动态助词“了”、“着”、“过”之间的混用,二是动态助词“了”、“着”、“过”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混用。

一、动态助词“了”、“着”、“过”的混用现象及原因

(一)动态助词“了”、“着”、“过”之间的混用现象及原因

第一,句中修饰动词的副词来看,“了”和“过1”常与表现在实现的“已经”、“已”等共现,“过1”还常和语气词“了”共现。“过2”常与表过去经历的“曾经、曾”等共现,“着1”常同表当前进行的“在”、“正”共现[1],“着1”的动词前加“早就”、“已经”等副词,可以表示过去进行,加“永远”、“多少年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的动作[2]。如:

(1)杜月早已睡着了。

(2)他们已经跳过好几次舞了。

(3)逼人曾演过皮影戏。

(4)他们正跳着舞呢。

也就是说,根据谓语动词前的副词,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使用哪个动态助词更为合适。例如:

(5)我年龄在慢慢地增长,知识也在慢慢丰富了。

“在”表示进行,表实现的“了”不能与之共现。应当把“在”删去,或是把“了”改为“着”。应改为:

我年龄在慢慢地增长,知识也在慢慢地丰富着。/我年龄在慢慢地增长,知识也慢慢地丰富了。

(6)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

例子中谓语动词前的副词是“正在”,可以与“正在”同现的动态助词是“着”。应改为:

广东农村正在掀起着科学种田的新高潮。

第二,“了”和“过”表示的是时点上的动态,“着”表示的是时段上的动态。所以“了”、“过”跟“着”是相互排斥的,而“了”跟“过”有时是相互补充的。例如:

(7)他到了北京。

(8)他到过北京。

(9)*他到着北京。

“到”是结束性动词,只能表示时点上的动态,所以不能用“着”,只能用“了”和“过”。中小学生有时对动词本身是否持续比较模糊。例如:

(10)不要吃的,牛奶、饼干、果冻还剩着多呢。

例子中“剩”是个结束性动词,不能表示时段上的动态,“多”是“剩”的结果,因此“剩”后面的动态助词应是“了”。应改为:

不要吃的,牛奶、饼干、果冻还剩了很多呢。

第三,动补式合成词可以与“了”结合,但一般不能与“过1”结合,如“折断”、“放松”、“散开”、“掏出”、“改进”、“改善”、“分开”、“提出”等[3]。

(11)你昨天看到过有几个人打架,把对方的头打得都是血,你看到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心寒吗?

例子中“看到”是动补式合成词,因此第一个“看到”后面“过”是错误用法,第二个“看到”后面出现“了”是正确的。应改为:

你昨天看到有几个人打架,把对方的头打得都是血,你看到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心寒吗?

(二)动态助词“了”、“着”、“过”与助词“的”、“地”、“得”的混用现象及原因

1.动态助词“着”与结构助词“得”的混用

“着”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描写,经常用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前,表示动作者进行第二个动作(主要动作)时的状态或方式[4]。结构助词“得”也可以用来描写,但是经常用于补语前面,补充说明述语(主要动作)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例如:

(12)笑着说。

(13)笑得开心。

中小学生在对动作进行描写时,有时会混淆使用动态助词“着”和结构助词“的”。例如: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228/529.html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说较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