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高校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训诂学”课程定位 早在秦汉时代,我国就开始了系统的语文研究,这种研究被称为“小学”。小学研究以汉字为核心,以书面文献为基础。包括:以研究语义为主的训诂学;以研

一、“训诂学”课程定位

早在秦汉时代,我国就开始了系统的语文研究,这种研究被称为“小学”。小学研究以汉字为核心,以书面文献为基础。包括:以研究语义为主的训诂学;以研究语音为主的音韵学;以研究文字为主的文字学。可见,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小学”的一个分支。

具体来看,训诂是对文献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准确阅读和理解古籍为目的的一种具体、实用的语文工作。训诂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如释词、解句、指明章旨、注音、解释文物典章等,但核心工作是释词,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证方言”(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周代训诂学释例》)。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对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训诂学全面研究前人注疏,考察历代训诂之方法及其规律,掌握其系统条贯,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训诂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古代汉语”的后续课,旨在传授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原理,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提高阅读古籍、从事语文教学以及其他各种语文工作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兴趣,增进其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可以说,“训诂学”这门课程是对“古代汉语”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一些有志于在古籍阅读及研究、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方面继续深造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有志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要读懂、讲好这些古代的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1]7

二、“训诂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训诂学”课程的教学,多是偏重于课堂讲授,偏重于传授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已在多年从事教学的工作者中间达成共识。“训诂学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要联系古代文献——古代语言的纪录——这一实际……其次要联系本校的实际。”[2]

对于那些部属名校来说,这种教学法也许并无不当,因为这些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对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都比较轻松,课堂的讲授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难以接受的问题。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需要另当别论。这些院校的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接受有一定难度,更偏向于学习的趣味性。由于”训诂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认为与“古代汉语”区别不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迫使教学工作者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进行改革,积极探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思路、新模式。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儿》)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打破条条框框,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课堂和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相结合,即加强实践教学。

基于此,笔者发现现阶段“训诂学”教学方法中存在以下弊端:首先,传统教学虽然也融入了实践教学,但力度不大,不能大量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阅读古籍、从事语文工作能力的实践创新,并且忽视了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研究,从而忽视了以方言证古语、以方言与古语相互发证;其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学生的练,致使知识不能及时向实践能力转化,未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与社会实践中。因此,对于“训诂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改变以上诸方面的缺失,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训诂学”教学的创新措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已是教育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教学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思考的问题。针对以往“训诂学”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需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以读书报告会为路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实施“训诂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创造性地设置读书报告会的新模式。在第一章导言部分结束时,即向学生布置任务:阅读一部训诂学著作或一篇训诂学论文,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要求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要有个人见解,篇幅不少于800字,并于第10周左右上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次重要作业。这种做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用结合的积极性,边学习理论,边用于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使他们认为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任务,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心,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228/525.html



上一篇:字源: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素养的重要资源*
下一篇:于细读之中领悟真意,于欣赏之中感受魅力:谈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