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一个简单的调查和一个新诗教育的案例(2)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3.影响中学生新诗阅读的因素内容 选项 人数 百分比%1.你认为哪些因素妨碍了你对新诗的亲近(可多选)A.生活缺少诗意 45 8.21 B.考试轻视新诗 278 50.7

表3.影响中学生新诗阅读的因素内容 选项 人数 百分比%1.你认为哪些因素妨碍了你对新诗的亲近(可多选)A.生活缺少诗意 45 8.21 B.考试轻视新诗 278 50.7 C.缺少有效教学方法 333 60.8 D.新诗难懂 112 20.4 E.教材新诗选篇不当 398 72.6 F.很少有机会接触新诗 81 14.8 G.其他 15 2.7 2.你对教材新诗选篇的评价A.很满意 54 9.9 B.基本满意 89 16.2 C.不满意 284 51.8 D.很不满意 121 22.1 3.你对教材新诗选篇不满意的原因(如果上题选C和D,继续完成本题,可多选)A.陈旧,没有时代气息 246 60.7 B.距离当下生活太远 358 88.4 C.过于浅显,没有诗味 198 48.9 D.过于深奥,看不懂 79 19.5 E.艺术性不强 175 43.2 F.其他 56 13.8

出乎意料的是,在对“你认为哪些因素妨碍了你对新诗的亲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问卷数据显示,答案并不是我们预先想象的“生活缺少诗意”和“新诗难懂”,而是集中在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这些中学教育的具体环节上,其中认为“教材新诗选篇不当”更是高达72.6%。在随后追加的针对教材的两个问题上,对教材“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两者相加只有20%。之所以对教材不满意,原因则主要集中在新诗“距离我们生活太远”、“陈旧,没有时代气息”、“过于浅显,没有诗味”三个方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意自然在衰减”的时代,这对诗人无疑是一种挑战。“今天的诗意,对诗人的要求更高了……当我们不再依赖任何技术,没有对仗,没有押韵,没有典故,也没有词汇的各种限制,什么都能写到诗里,靠的就是我们人类基本的敏感”,“它只能得到一种瞬间的笼罩,瞬间的闪现”(王小妮:《今天的诗意》,《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也许,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一定有着诗人“诗意自然在衰减”的敏锐,但是,如何在“诗意自然在衰减”的现实语境中开展诗歌教学,对于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不仅是“诗意自然在衰减”,网络怎样改变“诗生活”也是另外一个需要细究的话题。博客、个人网站越来越显示出自我掌控的“私媒体”特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博客、个人网站等的崛起,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大众传媒正碎片成一个一个的“私媒体”。在这样复杂的媒介和文体中间,和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必然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比如它会更生活化,近乎纪录片和流水账。从中学语文教学出发,网络诗歌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诗之间的美学差异相当明显,如果不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诗学变化,不尊重变化中所带来的新诗发展,不用一种“当代”眼光进行教学,将无法解决“我”在当下而教材或选文在过去的现实问题。因此诗歌教育的困境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从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诗歌的边缘化是现代社会崇尚科技、人文衰微的必然后果之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对文学经典化的实践意义应该说早已被证明。2012年3月10日,在江苏太仓沙溪中国新诗论坛上,吴思敬、林莽、刘福春、王光明、耿占春、唐晓渡、陈超等国内重要新诗研究专家参与的“新诗十九首”评选再次证明了这一基本事实。这次“新诗十九首”评选范围设定的“抒情性较强的短诗(约在六十行以内)”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新诗的体量大致相当。从评选的结果看,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再别康桥》《雨巷》《断章》《我爱这土地》《乡愁》《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死水》《相信未来》等进入“新诗十九首”。中学语文教学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参与文学经典化和文学史建构的力量。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的中国,诗歌的“教”与“学”曾经不是一个问题。在古典文言诗歌时代,一方面,平仄、押韵、对仗等尺度规范着诗歌的写作;另一方面,诗歌的“教”与“学”也循着这些尺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范式和章法。只有到了现代,随着诗体的解放,自由诗、白话诗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诗学规范瓦解,新的诗学规范仍然处在未完成的建构中,诗歌的“教”与“学”才成为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诗歌教学一直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的难点。”(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这里提供一个正在南京某中学高二年级实践的“读同时代的诗”的新诗教育案例,其出发点是基于今天的文学教育现实:中学文学教育与同时代文学的关联度很低。具体到目前中学文学教育中的诗歌现实:一是,教材中传统的经典新诗,已经成为僵化的经典,中学语文教育参与文学的经典化使得并不优秀的诗歌成为经典;二是,正在经典过程中而未完成经典化的新诗,或经典化程度不高,或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再造无关;三是,青春期的学生应该是处于文学中的诗的年龄,但他们的语文生活却与诗无关。作为教材和读本的补充,遴选出十四首“同时代的诗”,内容涉及青春、成长、爱情、故乡、祖国、自然、诗人、诗艺等方面,具体篇目有:《成长的错误》(韩东)、《少女十四行》(杨黎)、《紫色》(林雪)、《野葵花》(蓝蓝)、《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北凌河》(小海)、《怀抱中的祖国》(孟浪)、《墓志铭》(俞心樵)、《镜中》(张枣)、《神赐》(王寅)、《白日梦之十九》(北岛)、《现实》(柏桦)、《公开的独白——悼庞德》(欧阳江河)、《饿死诗人》(伊沙)。遴选诗歌的标准是艺术上有可取之处的短诗、有可能被记诵的句子、有普适的人类情感或对世界有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这些诗是和学生同时代的,能唤起学生诗意想象的。所谓同时代不仅仅是和学生年龄意义上的共时性,因为学生今天所处的当下时代,和之前的时代有着割裂不断的精神联系。一定意义上,“文革”后的中国迄今仍是一个未完成的、成长中的“同时代”。每周一首,一学期完成。“读同时代的诗”,是整个“读同时代文学”的一个部分。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0/1020/469.html



上一篇:高校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对接模式
下一篇:立足爱国主义教育 让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充满色彩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