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对联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联一一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一一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几副对联谈起莫非最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屡屡出现以对联形式检验中学生语文知识程度的情况。例如。

对联一一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一一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几副对联谈起莫非最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屡屡出现以对联形式检验中学生语文知识程度的情况。例如。1988年。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要求考生在下面四旬中选出能与它组成一联的一句一一A柳絮池溏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1991年。要求考生指出下面三副对联所出课文的作者,并确认它们用意的分析之正误——第一副l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二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第三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1992年。要求考生指出下联所指为贾谊、诸蔼亮、屈原、文天祥四人中的何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上述选用的对联,不管其考查点是什么,其用意都是十分明显的一要求中学生县备7定的对联基础知识。.这无疑是合乎时宜的。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重时效的时代。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实际生活的各种知识与表达方式,而将注意力转向了那些内容集中、主题突出、结构巧妙、文字精炼、篇幅短小,便于记忆、反映生活迅速的知识与表达方式。对联,正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它集多种知识于一身,简便灵活,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说明。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才能学识。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辞源》主编..之一、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刘叶秋先生说:对联。是一个人学问、胸襟、见识、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作好对联不只是研究平仄,推敲对仗的问题,而要有全面的文史修养和高见卓识。”(见《人民日报》1988年2月15日)事实正是如此。、就从高中毕业生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来说吧:对联就体现了现代汉语中螅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I体现了古代汉语中的音韵、格律、词法、句子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文学中的作家、流派、人物,情节、语言、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j思维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写作中的运思、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章法、笔法等知识。_’,比如1,991年所选考的第三联知e,··72·对联一一中学谖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崭———●●————————————————_———————————-———————-——————___一_-__--此联是曹学芹《红楼梦))第三回“林黛也可以从上述分析中看出。我们不妨标示得玉进贾府秽一节,黛玉进荣国府时,在“荣明白些。禧堂靠所见。真要理解它,首先就得调动语文知识中的语音、文字、词汇、词组、句子等方面的知识:“座矽,仄声,单音节名词,座位,“上彦,仄声,单音节方位词,与“座力组成双音节方位词。“珠黟,平声,单纯词、名词,珠子,“玑",读ji(基),乎声,单纯词、名词,不圆的珠子。Ⅸ珠玑力,合成词,名词,泛指珍珠、美玉。“昭黟,平声,形容词,明显、显著,引申为耀眼、照人。“昭日月夥是倒装用法,即“日月昭矽,象日月那样光彩照人。“日黟、“月’’,均入声(属仄声),都是名词、单纯词,二者共用,构成联合词组。“堂殄,平声,单音节名词,厅堂,“前力,平声,单音节方位词,与“堂矽组成双音节方位词。“黼’’,读f矗(府),入声,单纯词、名词、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半白半黑的花纹,“黻黟,读f矗(浮),入声,单纯词、名词,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呈“菲矽形的图案。靠黼黻",合成词,名词,泛指礼服上的花纹图案。水焕扫,仄声,形容词,光明、光亮,引申为绚丽、夺目,靠焕烟霞力是饲装用法.即搿烟霞焕”,象烟霞那样绚丽夺目。矗烟黟、“霞疗,均平声,都是名词、单纯词,二者共用,构成联合词组。这样拆开来一分析,便可知道,此联极其形象,生动地点染出贾府富贵豪华的气象。无论座中人还是堂上客,佩藏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饰如烟霞般绚爵夺目。丽要懂得此联上下旬为什么能成一对,座上珠玑昭日月仄仄平平平仄仄士名磊名名形名名 m合成联合堂前黼黻焕烟霞平平仄仄仄平平名备名名形名名合成联合可以看出,它们能够成对,是因为它们的语意是相关的,字数是相等的,词性是相同的,结构是相应的,节奏是相似的,句法是一致的,而平仄,都是相反的。并且,上联出现过的字,下联没有再出现。这些,也就是对联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如果考生懂得了这一些,那么,也就会非常容易地指出1988年试题中,能与崩梨花院落溶溶月"组成一联的,只能是矗A一一柳絮池塘淡淡风。因为只有它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I而其他兰旬,都是不符合的。当然,考生在考试时,并不需要花时间先去一一作出这样的标示之后,再予确定。只要具备了前面所说的语文基础知识,再懂得对联的基本要求,一眼就能准确判断出来。比如矗B一。其末尾一字搿雷黟,是入声,入声属仄声,当然不能与同是仄声的出句末尾一字“月刀相对。再如“C帮。末尾一字矗雨打,是上声I上声属仄声,也不能对。最后如甜D静。其末尾一字越云一虽是平声,可与出旬的以月一相对,但其他几处就不行了:“丁香劳,两个都是乎声,不能与出旬1钓。梨花一这两个乎声相对,盔初绽一,搿缝一墨去声,去声一仄i993年第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e柱会科学版).彳3‘-●_l_--●_-_-_-_-_--______●___-_●__●__l___l__-一_ l_声,不能与出句中矗院落殄的‘‘落殄这一仄则更多(只要确定有一处,即可)。首先,②中声相对。并且,“院落”是一个合成名词,有“天黟字,而④中又出现了“天"字。其而“初绽"则是一个词组,“初”所修饰限次,②中前二字“江间"都是平声,而④中制的“绽’’,是动词,更不能相对。前二字“洞庭,,之“庭"是平声。并且,“悠悠",两个都是平声,不能与出句“江间”是单纯名词“江"加单音节方位词的“溶溶"这两个平声相对。矗问骨,组成的双音节方位词,而“洞庭黟则即使是句子很多、很杂,只要具备了上是由一个由两个词素构成的不可分开的联绵述知识,要作出准确判断,也是不难的。比词。再次,③中的三四字“波浪乃是联合结如贵阳市1990—1991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构,而④中的三四字“秋水力劂是偏正结高三语文期末统考,其中就有这样一题:构l并且,“浪黟是仄声,而“水一也是仄下面十个诗句申已选出八句组成了四副声。最后,②中的末二字“天涌”是靠名+对联。组合正确的是哪一组?动刀,而④呻的末=字“连天",则是“剐①玉垒浮云变古今②江间波浪兼天涌@映阶碧草自春色④洞庭秋水远夺天⑤锦江春色来天地⑥万里悲秋常作客⑦百年多病独登台⑧日照香炉生紫烟⑨塞上风云接地阴⑩隔叶黄鹂空好音A、①一②③一④⑤一⑨@一⑦B、②一③②一⑤⑥一⑦⑧一⑩C、②一④③一⑧⑤~⑥①一◎D、①一⑤③一⑨◎一⑩@一⑦对这种试题的判断,勿需一一检验。各组中,只要其中的一对不符合对联的要求,整组就可否定。比如每一组的第一对吧。“A"。第一对①一②中,①的最后二字口古今殄,是一个由两个名词组成的联合词组,丽②的最后二字矗天涌"则是由一个名词“天"与一/卜动词矗涌"组成的主谓词组。不能相对。“B秒。第一对@一◎中,②的末尾一字搿涌扫,是仄声,丽@的末尾一字是4色黟,也是仄声。不能相对。. aC玢·第一对@一④中,不能栅对处+名一。那么,剩下的就只有“D’’了。为了更准确起见,不妨也将第一对①一⑤拿来检验一下z玉垒浮云变古今仄仄平平仄仄平名名形名动名名偏正偏正联合,~锦江春色来天地一仄平平仄平平仄名名形名动名名偏正偏正联合这一对组合,无论哪一方面,都是符合对联的要求的。因此,选择靠D弦i是绝对不会错的.至于其他几对,就用不着再去检验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按与①相对的平仄要求应是囊平平仄仄平平仄狰。但第一字“锦一却是仄声,第兰字盥春力却是平声。表面看来,似乎是违反了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其实,这种情况是允许的。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的说法,·作对联,也是如此。特别是拟文字较长的对联,只要在节奏的落脚一字上平仄互反就行了.、以上,只舞从对联席涉及的语文基确知·74·对联一~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肉客识方面来看对联的。事实上,对联所包含的知识,远不止于此: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等等,无所不有。真要认识、理解一副对联,非集多种知识于一身不可。无怪刘叶秋先生会说,一副小小的对联,胜过一篇千字的文章。以1992年所选考的那一联来看吧。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与历史知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断定其所指的是贾渲、诸蔼亮、屈原,文天祥中的何人。此联是清乾隆年间无锡举人秦瀛游湖南长沙岳麓山屈原祠时,有感于屈原的高尚品德以及不幸遭遇所题写。联语中没有出现考题所指四人中的任何一个。可是,其“招魂"、“香草"、“三户"、“呵壁"、“湘流”、“九歌’’却均系明确所指。从中学语文知识中的“修辞"上来说,它使用的是借代~用同所要表达的本体事物既不相同,但又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招魂”等事物所代替的,是屈原的行为、举止、故乡、作品等。要明白这些,又非具有如下历史,文学的知识不可:“招魂,,。召唤死者的灵魂。宋玉的《楚辞·招魂篇》,即为招屈原之魂而作。“香草"。屈原作品中常以香草喻己,以显自己高洁的品德。这里代指屈原。“三户地”。屈原故乡一楚国。司马迁《史记》有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楚国的昭、屈、景三大贵族。“呵壁"。屈原曾对着楚国灵庙中的壁画而作《天问》,书于壁上,呵而问之,以池愤懑0“湘流"。屈原曾自沉子湖南汩罗江。这里泛指所有江河。口九歌心"。忠贞爱国之心。’搿九歌"是敢惹辞》篇名,昂屈原根据沅湘阃祀神的民间乐曲而作,以寄托忧国之情。这些文学、历史知识所提供的,与贾谊,诸蔼亮和文天祥都不相关。因此,理所当然应选择屈原。1991年选考的三副呢?第一副。此联为明万历年间无锡进士,后为东林党首领的顾宪成所撰题于东林书院。从修辞上说,它一是使用了复辞一多次在不同位置出现同一意义的字,以突出某种感情或内容(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l二是使用了叠音一将同一语音的字叠起来,用以表达语气程度或感情色彩(声声入耳,事事关心)I三是语义双关一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风声雨声,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政治上的风雨)。从内容上说,上,下联各自的结构先是并列,然后顺承,而上联和下联之间,又是一种并列关系的结构。上联的意思说的是东林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它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下联的意思说的是在书院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它有力地表达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抱负。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的大事和全世界的事情。将上下两联合起来一看,其意就十分明显t既要致力于学问,又要关心政治。邓拓在1961年写的《事事关心》一文中使用此联,其用意显然应当是“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关心政治的传统静,而不应当是“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事’’和‘‘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力。第二副0”此联是明洪武年间吉水进士懈缙所撰。从修辞上说,它使用的是比喻l而且是比喻中的借喻一不仅不出现比喻词,而且连本体也不出现,只出现喻,体(芦苇.竹笋)t。’。.1993年第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t社会科学版)·75 t从内容上说,上、下联各自的结构都是一《事事关心》、《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谓关系(墙上芦苇一一主,头重脚轻根底《林黛玉进贾府》,无论课文前的“提示”浅一谓。下旬亦同);丽上联和下联之间,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还是课文中的注又是一种并列关系的结构。它们非常形象、释,都未对对联作任何介绍。“同……课本生动地比喻了那种脱离实际、主观主义之人配套的教师用书,,,.并且是“注意适用性"的模样。毛泽东1941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是“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状况出发”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在谈到关于《教学参考书》呢?同样讳莫如深,只字不主观主义的态度这一问题时,使用此联。其用提。《改造我们的学习)》只介绍了对联的作意显然应当是“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而者解缙。《林黛玉进贾府》则更细,连课文不应当是“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用中所引用的两首《西江月》词都介绍了。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显然,课本及“教参”的编写者并不认至于第三副,从前面的分解我们已经得为对联是一种知识,也不承认对联是一种文知,作者是用它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豪华体。更没有觉得对联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气象的。自然,也就不选择考题中的“用来中是适用的。当然也不会顾及社会对对联的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和“用来显示高实际需求了。这实在是一个失误。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了。教材如此,教师当然“不必矿花费时间上述知识,都是高中学生应当掌握的。与精力去给学生讲授有“增加学生负担”之在高考中,考生理应对出现对联的试题心手嫌的额外的对联知识了。据调查,在讲刭课相应,游刃有余。文之中的对联时,都没有注意让学生认识对然而,从笔者这些年在高考评卷中所触联,了解对联,很少介绍对联的有关知识。及的试卷,以及在高中学生中摸到的情况即便是顺便提了的,也轻描淡写,十分肤看,事情却并不那么乐观。浅,难以在学生头脑里刻下印记。这无疑又从题型比例上说,这类题目较之其他是一个失误。一类,合格率是低的。而摸底的情况,就更加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不妙:中学普遍没有讲过对联。学生对其基言文字的实际能力。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本要求茫然不知,更谈不上自己撰写。就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者说衡量已经升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绝大多数也都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有不具备对联的基本知识,充其量懂得一点一效地提高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运用语文的能字数相等。他们寒假期间回到家乡,被乡亲请力”(《语文教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拟对联,要么不能上阵,要么漏渝百出。乡亲1981年版第2页>o.、们不解日。“大学生了,对联都不会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对联都是这种从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诸多误解与失望。9实实在在的玖能力的很好体现。学生掌握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中学阶段未将对联了对联的知识并能撰写对联,有助于他更好列入语文教学的内容。拿教材来说吧。现行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中学语文课本凡12册,所选课文以及每单元重实用,讲效益,这是当今社会对所有之后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介绍了各种文知识的普遍要求。而对联的特点,正与社会体,各种知识,唯独没有提及对联。就是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它理所应当让高中毕业1991年高考题中三副对联所出目的三篇课文生了解并掌握··抬·对联一一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从明代朱元璋开国之始,对联就因其很高的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到清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对联的运用E经达到了登蜂造极的地步t上自天子王公,下迄贩夫走卒,都以制联为能事一一或游历观瞻,或酬唱互答,或祝颂哀挽,或言情明志,在日常的实际应酬中,人们也常以对联作为测试、衡量他人智慧,才情、学识的普遍手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客观的原因,对联未能显其应有的光彩。有人认为它是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不仅未有对它的研究、介绍,而且竟不被承认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观点,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教材不提,教师不讲,学生不懂。就是在对联被压抑的年代,每逢年节,或者是婚姻嫁娶、哀悼吊唁,祝寿贺福、建房迁居,厂商开业,民间都在十分广泛地运用着对联。在农村,哪怕就是猪槛、牛棚,农民都要贴上一副对联以表达自己的心愿。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之后,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便以其无可否认的实用价值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对联》杂志问世,介绍对联的书籍日不暇接,研究对联的机构层出不穷,各种征联活动此起彼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许多厂家、商店、宾馆,都以征求对联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介绍自己的产品,宣传自己的服务。可以预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联这种大可庄严肃穆,小可萧疏淡远,灵活自如,短小精悍,适应性很强的既富文学性,又具实用性的日常应用文,必将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今,就是在海外,对联也有着很高的声誉。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对联。正如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傅钟先生所言:对联“在世界文苑中有着特异的位置和光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学如果依1日墨守成规,对对联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那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谬了。应当说,这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对联,是一个及时的信号。信号既已亮明,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迅速拨动我们前进的方向盘,而将对联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吗?笔者认为一、中学的语文课文,应选优秀的对联作为教材,并在“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至少应让学生能够拟作简单的对联。初中,可选短小一些的I高中,则可选较长一些的。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联,,的清孙髯题于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此联虽仅180字,但却博大精深。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其意蕴之浓郁,气势之豪放,用语之典雅,对仗之工稳,均可堪称卓绝。两百多年来,一直令人驭为观止。郭沫若曾赞日:“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骨。将其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对中学生必将大有裨益。二、在教材未作更动前,教师在讲劐课文中使用的对联时,应当同时讲授对联知识。三,对已升入大学特别是文科的学生,应当补上对联知识一课。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如。本文责任镶■t潜流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1/0424/651.html



上一篇:何用堂前更种花我的为师奥秘
下一篇: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