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高效快捷,人们更乐于接受简洁性、有趣性、高效性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如聊微信、刷微博、进行微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高效快捷,人们更乐于接受简洁性、有趣性、高效性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如聊微信、刷微博、进行微学习、阅读微内容等等。伴随着微事物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的教学、学习也逐渐跨入微的时代。笔者在课余认真学习了大量微课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微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正是基于此粗浅探讨微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关于微课

1.微课的含义 微课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对微课的定义比较多,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百度百科给出进一步解释:“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点

⑴教学时间短。以视频作为核心组成的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⑵主题明确。微课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呈现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展示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的内容主题明确、简洁,更加适用于教师的教学需求。⑶制作方式多样,使用简单。微课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摄像机、手机、录屏软件等;使用中,制作好的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⑷资源容量小,方便传播。由于微课内容一般比较小只有几M或几十M,容量小、用时短、转化易,所以方便通过网络上各种终端进行浏览、交流。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把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提高教学成效。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情境虽然不能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影响整堂课的氛围。

一次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是《宋庆龄故居里的樟树》。教师利用微课介绍宋庆龄生平,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配上舒缓的音乐和文字,并朗读课文第一段:“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一下子让孩子们走进了宋庆龄的故居,使学生们对宋庆龄故居里的樟树有了浓厚的兴趣。整节课因为有了微课程作铺垫,营造了良好的场景,学生感悟得相当好。也让我对微课在课堂上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2.突出教学重难点,引导自主学习 导入课题后,就要及时进行新课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我们要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求知。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学习《沙漠中的绿洲》,可以从阿联酋以前和现在的对比,先利用微课程展示昔日阿联酋和现今阿联酋的生活对比,再转回课文,让学生们齐读课文内容,感受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对文章主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有所感悟和思考。

3.联系实际,拓展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文章教学结束,教师要有效地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外、课后继续延伸,并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全面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他们学有所得。

微课的融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的放矢,而且觉得兴趣盎然,使学习变得简单。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播放可爱的视频《动物们尾巴的妙用》,看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动物们尾巴有什么用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作用”。学生们通过阅读课外书、找资料等渠道了解很多动物尾巴的用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知识,扩展了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网址: http://www.zxywjxckzz.cn/qikandaodu/2021/0329/635.html



上一篇:轻熟之后的三种境界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入默会知识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版面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